社会融资规模:反映金融经济关系的良好指标
央行9月13日首次集中发布了《2002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月度数据》和《2002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年度数据及结构》,对过去十年相关重要数据进行了详细梳理。
社会融资规模从全社会资金供给的角度反映了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从201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社会融资规模”概念以来,随着央行对全国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编制的日益成熟和定期发布,“社会融资规模”也渐渐被社会各界所熟悉。据了解,目前有不少地区和省市也在试着编制地区性的社会融资规模指标。
“此次央行对2002年到2010年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的年度和月度、季度数据进行深入的总结,具有重要意义。”本报专家组成员、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表示,这一方面有助于加强该指标的数据完整性,也便于社会各界从历年数据中看出数据变化的趋势,从而更加深刻领会进行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的必要性——随着金融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发生了较大变化,直接融资规模及其所占比重逐步上升,这就需要一个更全面、更合适的金融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监测和分析对象,即社会融资规模。
此次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时,除人民币贷款外的其他融资占比很小,当年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91.9%,其他融资占比仅为8.1%,统计社会融资规模的意义不大。但是到了2010年,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下降至60%以下。因此,为了提高金融调控的有效性,需要同时关注人民币贷款和其他方式的融资。
另一方面,近十年的统计结果也表明,社会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的各主要指标都有着长期稳定的关系。“这意味着社会融资规模是反映金融和经济关系的良好指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的工具来有效地影响社会融资规模,因此它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这也是详细公布过去十年数据的重要意义之一。”来自工行的分析人士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提出来以后,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和欢迎。央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阮健弘此前在学术论坛上表示,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指标的引入有效支持了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和政策决策,在对政策制定和市场引导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得到了宏观调控部门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在金融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阮健弘说:“这个指标的确立首先让决策者和市场参与方认识到融资是可以多元化的这一观念,有助于促进直接融资渠道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助于推动宏观经济管理进一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由于这一指标涵盖机构范围更为广泛,从而更有助于反映整个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实际支持状况。”
采访中,专家表示,当前进一步关注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不断完善对该指标的数据检测和发布,符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首先,社会融资规模最大的特点就是全面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这与中央强调的“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要求完全符合。当前通过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的不仅仅有人民币贷款,还有债券、股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多种方式。社会融资规模能够多角度地反映各类融资支持实体经济的状况,反映金融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其次,加强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监测,有利于宏观调控部门加强金融体系稳健性监测分析与评估,有利于实施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和维护金融稳定。正如13日央行调统司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指出的,“社会融资规模不仅能从总量上反映金融系统性风险,还能反映金融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传导,从而有利于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的监管,最终达到防范整个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目的。”
再次,社会融资规模能够将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一步促进金融宏观调控向市场化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体系,同时初步实现了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相结合。对于票据贴现、债券、股票融资等按市场化方式定价的融资,主要使用利率价格型工具进行调控;对于贷款等市场化定价程度相对较低的融资,则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和利率价格型工具进行调控。对此,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此前撰文指出,“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是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它将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结合起来,将进一步促进金融宏观调控向市场化方向转变,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课程推荐
- 初级会计职称特色班
- 初级会计职称精品班
- 初级会计职称实验班
课程班次 | 课程介绍 | 价格 | 购买 |
---|---|---|---|
特色班 | 班次特色 |
290元/一门 580元/两门 |
购买 |
- 初级会计职称机考模拟系统综合版